时间:2024/1/7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河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 http://nvrenjkw.com/nxzx/5719.html

子承父业,在古黄河下游,鲧未能完成的治水任务,大禹得以成功。

甘肃礼县秦始皇先祖坟墓出土的“秦公簋”,上面有“鼎宅禹责(通绩)”四字铭文,说明秦始皇先祖嬴姓祖籍地就在大禹治水的地方,笔者前文已证明嬴姓发祥地在河北省邢台市,那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。

《诗经·商颂·殷武》“天命多辟,设都于禹之绩”,明确记述了殷商王朝“设都于禹之绩”的历史史实,也就是大禹治水建功立业的地方。笔者前文已述,目前发现的先商遗址几乎全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和邢台市,这与“设都于禹之绩”的记载是一致的,后续文章将进一步论证殷商都邑和先商历史。

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》:“禹疏九河,瀹济、漯而注诸海,……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。”禹疏九河是疏导河北省邢台市大陆泽播撒的九条河流。漯,《汉典》释:“古水名。又名治水。上游为今桑干河、中段为永定河、下游为海河之河流。发源于山西省神池县东,向东流经河北省至天津入海。”济、漯均指河北省古水系,这些区域应是大禹治水之地。

按照《史记》的说法,大禹“开九州,通九道,陂九泽,度九山”,治水的地域覆盖九州大地。但是,在荆棘丛生、交通不便,而且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代,大禹怎么可能走遍大半个中国?所以,大禹治水只能是局部,各地的治水或是在中央指导下由当地诸侯完成,而这些功绩亦得益于大禹的统一领导,如今,我们统一称呼其为“大禹治水”并无不妥。

百度素材推荐图片“大禹”

《殷本纪》引《汤诰》:“古禹、皋陶久劳于外……东为江,北为济,西为河,南为淮,四渎已修,万民乃有居。”这些话充分说明,大禹治水的范围主要在四渎之内。

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记:“炎帝之妻,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,炎居生节并,节并生戏器,戏器生祝融,祝融降处于江水,生共工。共工生术器,术器首方颠,是复土穰,以处江水。共工生后土,后土生噎鸣,噎鸣生岁十有二。”此处,“祝融降处于江水”是说把祝融从炎帝部落生活的区域向东部下迁到江水,那么“江”是不是长江?肯定不是,黄河东部(或下游)不可能是长江,今证如下。

《尔雅·释水》:“江、河、淮、济为四渎。四渎者,发原注海者也。”上古最初认定的四渎并非长江、黄河、淮河、济水,后世对四渎多有误解。上古最初认定的四渎,“江”不是长江;“济水”也不是河南到山东的济水,而是河北省中部的河流;“西为河”也不是指山西和陕西之间的南北向黄河,而是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向黄河;“南为淮”也不是今日的淮河,历史上的淮水远比现在的淮河位置靠北,最初和古黄河并无交融,亦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,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钟鼎文里即记载有“淮”,但是,历史上古黄河数度南“迁”,自年“黄河夺淮”,不再流经邢台市大陆泽区域。

《太平寰宇记·卷五十九·河北道八·邢州》:“(巨鹿县)《十三州志》云:淮南九薮,赵有巨鹿,今其地即广阿泽也。”古时巨鹿郡一带的广阿泽(今隆尧县)已经属于“淮”地了,可见,古淮河之位置远比今日流经济南的黄河还要靠北。这样“东为江,北为济,西为河,南为淮”的“四渎”就容易理解了,上古“四渎”大体范围在现在的河北省中南部。

“东为江,北为济,西为河,南为淮”,商汤是在商初的都城“亳”说这些话的,“亳”或称亳洛,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、平乡县一带,现存早商文化遗址多处、殷商苑台沙丘宫遗址、商汤祈雨处桑林、商汤宫殿所在地唐殿(汤在甲骨文作唐)、商朝祭祀地柏社、商朝都城“亳”的渡口亳洛津、殷商国家粮仓巨桥仓。此地是黄河主干河道流经的大陆泽南部,商朝都邑“亳”在黄河古河道附近,并非安徽亳州或河南商丘(古黄河根本不经过此地,且缺少先商和早商文化遗址),商初的都邑“商”、“亳”地在商河和漳河流域,有亳洛津,乃漳河和亳洛水交汇处的渡口。因此,商汤所谓的“东为江”,是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东部的清凉江,主要流经邢台市清河县。

“北为济”,指河北省的古济水,在河北省中部,不是后世所称发源于河南流经山东的济水,《太平寰宇记卷六十河北道九赵州》:“槐水。《隋图经》云:槐水出赞皇山,一曰渡水,亦曰济水,去县十里。”古济水发源于赞皇县嶂石岩南部临城县和内丘县交界处,流经赞皇县、高邑县、宁晋县,注入大陆泽。

“西为河”,指黄河,古黄河下游从河南沁阳东部转而向北,经过邯郸市汇入邢台市的大陆泽,在河南省北部、河北省中南部呈南北向水流,基本平行于其西部的太行山。

“南为淮”,指古淮河,非今淮河。按历史上数次“黄河夺淮”的记载,上古淮河流域当在今黄河下游北部。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(淮)至清河县合于河。经山阳县、阜宁县、安东县。至云梯关入于海。古水道河于冀州入海。不与淮同入海。淮之古水道今未有异。淮自平氏至入海、大致东北行。东多北少。许云东南、南字误。从水。隹声。户乖切。十五部。按禹贡潍水、汉书作维水。其作淮者、误。”可见古淮河与今淮河不同。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古字通假的原因,导致古、今淮河混淆。古淮河从西南方向流经邢台市清河县,上古之“四渎”南为淮当指此河。

这一带是上古共工氏治水的区域,也是大禹父亲鲧和大禹治水的重点区域,大禹父亲鲧治水措施是“堵水”,在邢台市威县、清河县一带建有鲧堤,遗址至今还在。《淮南子?本经训》所云“舜之时,共工振滔洪水,以薄空桑”,说明共工氏曾经放水淹没“中国”,即“以薄空桑”,空桑是鲧堤西部地势较低区域,即邢台市大陆一带,属于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之间的断裂凹陷区。

工,最早见于甲骨文。《说文》:“工,象人有规矩也。”本义应该是矩,即曲尺。《康熙字典》释:“《玉篇》:善其事也。《诗·小雅》:工祝致告。传:善其事曰工。疏:工者巧於所能。又《玉篇》官也。《书·尧典》:允釐百工。又共工,官名。《书·尧典》:共工方鸠僝功。又《韵会》匠也。《礼·曲礼》:天子之六工,曰土工,金工,石工,木工,兽工,草工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:审曲面埶,以饬五材,以辨民器,谓之百工。”可见,共工是官名,当是负责工程和管理工匠的官员,主要任务大概就是治水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:“共工氏以水纪,故为水师而水名。”即可说明。

百度素材推荐图片“共工”

江字由水和工组成,“工”即“工程”之意,所以“江”应该代表了人工修理或改造的河道,大陆泽撒播的“九河”徒骇、太史、马颊、覆釜、胡苏、简、絜、钩盘、鬲津或全部经过人工修理和改造,当是几代共工氏长期奋斗的地方。上古时代,从少昊和颛顼开始,直到尧舜禹皆为“四渎”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《史记·建元以来侯者年表》载田千秋上书曰:“父子之怒,自古有之。蚩尤叛父,黄帝渡江。”黄帝部落在大陆泽西部,黄帝征伐蚩尤之师是自河北省邢台市大陆泽向东渡江,进入蚩尤部落腹地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东部决战,汉代以来的冀州包括今邢台市大部、石家庄南部、衡水市一带,南朝(梁)任昉所著《述异记》卷上:“(蚩尤氏)头有角,与轩辕斗,以角抵人,人不能向。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。其民两两三三,头戴牛角而相抵。汉造角抵戏,盖其遗制也。”证明蚩尤部落曾经在古冀州生活,因此,上古时期所谓的“黄帝渡江”并非指长江。

百度素材推荐图片“蚩尤”

《五帝本纪》:“嫘祖为黄帝正妃,生二子,其后皆有天下。其一为玄嚣,是为青阳,青阳降居江水。其二曰昌意,降居若水。”文中提到黄帝之子少昊青阳“降“居“江水”,是从西部高地汦水(初封地)降居“江水”,因少昊是以地名“青阳”命名,水北为阳,“青阳”位于清河以北,即邢台市清河县清河以北。这里再往北就是蚩尤地盘。

《逸周书·尝麦解》有“命蚩尤于宇少昊”之语,即蚩尤部落和少昊部落比邻而居。黄帝让“青阳降居江水”,又让蚩尤与少昊比邻而居,当是有监督蚩尤的目的。

上古“中国”有四渎之说,是洪水泛滥和长期治理之地,从“四渎”版图在这片盐碱地且经常被水淹没的地方,即可证明上古文明的核心统治区在其附近(西部),而“四渎”也是上古时期帝王直接统治的区域,是为上古“冀州”之地。《殷本纪》引《汤诰》云:“东为江、北为济、西为河、南为淮,四渎已修,万民乃有居。”便是对当时历史地理和政治形势的准确记载,后世学者无法理解“东为江、北为济、西为河、南为淮”的上古地理,而以后世黄河“夺淮”后的河流分布,认为上古“四渎”是黄河、济水、淮河、长江,这种观点是对上古地理的误解。

卢植《冀州风土记》称:“冀州,圣贤之泉薮,帝王之旧地。”是对大禹治水区域的最好解释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qinghezx.com/qhxly/13759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