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/5/16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刘军连医术怎么样 http://m.39.net/disease/a_9363018.html

文:丹枫飞云

邢台贝州城遗址位于清河县大运河畔,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中国历史上弓箭的发明者、张氏始祖张挥封于清河,因此有“中华张氏出清河”之说。

邢台贝州城历史

贝州城遗址是秦汉至金代时期的清河郡、贝州和清河县的驻地,清河县在秦代为巨鹿郡厝县,汉代设置为清河郡,东汉为清河国,北周设贝州,唐宋时期贝州城是重要城池,有“天下北库”之称,宋代改恩州。历史名人窦太后、王则、崔浩、武松、张祜等均与贝州渊源颇深。

清河的历史很悠久,杜村出土的一批青铜器为商代早期后段,还发现许多石器时代的石镰、石斧等文物,证实在距今至年之间,就有古人类在邢台清河生憩。

东汉时期,封清河国,现清河境内还有多座清河王陵。北周时期初置贝州,建贝州城,唐沿隋制,并发挥了大运河的漕运能力,在此设立“天下北库”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开元盛世时期,贝州有物资“布三百余万匹,帛八十余万匹,钱三十余万缗,粮三十余万担”。《颜鲁公行状》中说“国家旧制,江淮郡租布储于清河,以备北军费用,为日久矣,相传为天下北库”,其“甲杖藏于库内五十余万,编户七十万,见丁十余万”。江淮钱粮、棉帛、盔甲、兵器等军用物资和赈灾物品都汇聚到此,特别是平叛安史之乱时,天下北库发挥了巨大作用。隋唐时期的贝州物富人多,是运河两岸不可小觑的城市,也是邢台地区历史上东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。

在北宋时期,从《金瓶梅》中所反映的西门庆来往于宋都开封与清河,所选的交通工具就是运河上的客船工具,清河一直是运河上的客运码头。历史名著《水浒传》、《金瓶梅》中许多故事的背景地都在清河,清河是“中国金瓶梅文化研究基地”,也是中国唯一的“中国武松文化之乡”。

清河还是状元之乡,自科举制度以来,先后出了10名状元,其中,孙伏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。

元代初期,元太保刘秉忠(邢台人)规划大都城,为了沟通南北物资及南粮北运,将北京与隋唐运河的自然河道打通,形成了京杭大运河,其弟子郭守敬(邢台人)设计,解决了疏通河道时的具体技术问题。今天清河境内的大运河河道就是元代大运河遗存。

清河还是张氏得姓的族源地,轩辕黄帝第五子挥,观弧星而生灵感,发明了弓箭,因功绩卓著被封为弓长,赐姓张氏,领地就在清河郡。清河县也被命名为“中国张姓文化之乡”、“中国张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”。

邢台贝州城遗址

宋贝州城遗址在今清河县城东、城西村周围。城为土墙夯筑,南北长1.2公里,东西长2公里,城池呈长方形,现城垣断续可见。北城角尚存米,高处达6米;西北角尚存米,高4米;西南城角尚存米,高5米。据旧志载,系“宋元佑六年监官赵荐之重修”。

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年10月,贝州故城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

自汉代设清河郡,至北周改贝州,宋改恩恩州,金代移治山东。清河为郡治多年,州郡一级治所历史拿到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中能排名第三,仅次于邢台和沧州,堪称千年名郡。

西汉清河郡辖14县,唐代贝州辖8县,其中5县位于今邢台市境内。

贝州景色是清河古八景之一,清代多位诗人写诗咏叹。潘炤作诗“贝州斥卤”:

古郡名州只记年,

大都无贝有闲田。

怕舒巴蜀千层锦,

小借兜罗万叠绵。

似絮似盐飘匝地,

非梅非雪散连天。

人民城郭由来久,

掘井如何不及泉。

刘步岭诗“贝州晚霞”:

今是清河古贝州,

无边晚景望中收。

茫茫白水环城郭,

片片红霞照戍楼。

也伴黄云铺陌上,

从教紫气缀山头。

鱼鳞雉堞遥相望,

十色五光远近浮。

天下张姓出清河

清河是张氏得姓的族源地,明嘉靖《张氏统宗世谱》中《得姓郡望》篇中记载:“挥,观弧制矢,赐姓张氏,官封弓正,主祀弧星,居尹城国之青阳,后改清河郡,此张氏得姓之由”。清河郡治就在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。清河县也是“中国张姓文化之乡”。

天下张氏源清河,还因清河在周代就有张氏祠堂及古墓。据明朝永乐年间《清河家乘》记载:“仪仕秦为相,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,立庙清河。”说明张仪的兄弟张撰曾于周朝在清河立过宗祠,这是张氏根在清河的又一佐证。

《清河百忍族谱》记载:张姓祖脉在清河,后生子众多迁入徐州,逐渐南下。

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,黄帝25位子嗣中得姓氏者14人,张氏是其中之一。张挥公发明弓矢,不但为轩辕部落奠定了军事上的强盛基础,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。

唐代清河张氏,一门出了张文瓘等三位宰相,被列为十"国柱"之首。是当时全国最显赫的姓族之一。

到年,张姓人口约有万,占汉族人口的7.1%,属于全国第三大姓氏,而在邢台,张姓人口数量则一直是邢台市第一大姓。

作为张姓祖源地的清河,已成为全球张氏族人的心仪之地。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同意,世界张氏总会第四届恳亲大会于9年5月28日至30日在清河召开。同时,世张总会也把每年的4月、5月设立为“中华张氏祭祖月”,每年的5月28日,为“中华张氏祭祖节”,两项活动的地点,也均定为张姓祖居地邢台清河。

华夏张氏祖庭(清河)

北方小上海

历史上大运河分为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个系统。隋唐大运河始于隋炀帝大业年间,而京杭大运河开凿于元代世祖至元年间。对于清河来说,这两条大运河都从清河境内穿过,为清河带来了无限生机。隋唐宋时期的贝州是清河地方史上的兴盛时期。当时,贝州清河郡辖属八县,有10万户,“城池高阔,地方繁荣”。清河郡盛产小麦、谷子、大豆,地方上广植桑麻,养蚕织丝,曾称“天下北库”,为永清军节度使驻地。

运河水奔流千年,为清河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和繁荣的经济。其滋养的人文社会及运河儿女,也是显赫不同。贝州清河郡有八大姓氏望族——张、崔、房、傅、贝、赐、汲、革。清河是张姓、贝姓的起源地,先后出了10名状元。北魏时期,军事谋略家崔浩、天文学家张子信、数学家张丘建等均出生于清河,罗贯中的《三遂平妖传》,是描写北宋庆历七年(公元年),贝州王则据城起义的故事。

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,带动了清河县油坊码头的建设和发展,使得油坊古镇非常繁华,做为清河、威县、南宫等地的商品集散地,被誉为“北方小上海”。现六个码头遗址保存完好,是大运河重要的遗产点之一,当时远近有名的益庆和盐店旧址仍保留原样。

武松文化之乡

清河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,这里世代流传着诸多有关武松、武大郎、潘金莲等人物的原生态故事,其故事与传说远远超出了《水浒传》、《金瓶梅》的描写和讲述,甚至有不少故事大异于以上两部古典小说的版本,有“武松出世”、“武松学艺”、“武松打鬼”、“武松井”、“武松大闹董家庙(东岳庙)”等十几个。“武松大闹董家庙”中的董家庙村,现属南宫市,距清河老县城仅几里路,有规模较大的庙会。武松赶庙会,在庙会上痛打恶霸李家五虎的故事,至今在这一带广为流传。

武松、武大郎的故事从历代流传到今天,深深烙印于清河人的心中。《清河掌故》、《清河民间文学集成》、《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的传说》、《武松的传说》、《武大郎传奇》等文学作品,均有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等的故事描述。

4年在河北省燕赵历史名人评选活动中,武松与廉颇、荆轲、张飞、赵云等人并列“燕赵八英”。6年,清河县被命名为“中国武松文化之乡”。7年,《清河县武松、武大郎的传说》,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年,清河县《金瓶梅》研究会成立。

6年12月,清河县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“中国《金瓶梅》文化研究基地”。

年8月21日至22日,第七届国际《金瓶梅》学术讨论会在清河召开。

武松打虎

武大郎墓

武大郎雕像和武大郎潘金莲画像

河北状元之乡

历史上的清河重文敬教,人才辈出,自科举以来,共有进士65名,其中状元10名,状元多为崔姓,有兄弟状元、叔侄状元、祖孙状元,清河也被人们誉为邢台的“状元之乡”。

孙伏伽——生于贝州武城(今河北清河境东北部),唐高祖武德五年(公元年)壬午科进士及第,为唐代第一科状元,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。

崔圆——崔圆,字有裕(公元-年),唐贝州武城(今清河县)人。开元二十三年(公元年)考中乙亥科武状元,历任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剑南节度使、中书令,封赵国公。

崔岘——崔岘,字公升,祖籍清河(今清河县)人。唐武宗会昌元年(公元年)辛酉科状元。

崔昭纬——崔昭纬,字蕴曜(公元-年),唐代清河(今清河县)人,中和三年(公元年)癸卯科状元。历任中书舍人、翰林学士、户部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

崔昭矩——崔昭矩,字表谋,生卒不详,唐代清河(今清河县)人,大顺二年(公元年)辛亥科状元。

崔胶——崔胶,字寿卿,唐代清河(今清河县)人,唐昭宗景福二年(公元年)癸丑科状元。

崔谔——崔谔,唐末清河(今清河县)人,唐昭宗乾宁三年(公元年)状元。

崔詹——崔詹,字顺之,唐末清河(今清河县)人,唐昭宗天佑四年(公元年)丁卯科状元。

唐末崔谔、崔詹是排行相邻的兄弟状元,崔谔是老三,崔詹为老四,崔谔、崔詹兄弟是河北省的两对兄弟状元之一。

崔光表——崔光表,五代清河(今清河县)人,后唐同光二年(公元92年)甲申科状元。

阿察赤——阿察赤,元代清河兴贤乡(今清河县油坊一带)人,泰定四年(公元年)丁卯科右榜状元。

宰相之乡

从东汉到五代的九百年间,清河就有二十多位宰相,如三国时的崔林、北朝时的崔逞、崔宏、唐代的孙处约、张文瓘、傅游艺、张锡、崔圆、崔群、崔神基、崔龟从、崔慎由、崔彦昭,后梁的张归霸等。他们身居要位,鞠躬尽瘁,协助朝廷,为维护国家的统一,繁荣和发展社会经济,推动历史的进程,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正是:

邢台贝州古清阳,

天下北库运河旁。

张氏祖源崔氏旺,

武松故里状元乡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qinghezx.com/qhxmj/13564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